浮選柱的在浮選工藝中的開發應用,經過了漫長的時期。浮選柱的設計思想源于1915年,后來人們為了克服礦石在底部的沉積,安裝了攪拌裝置,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浮選機。
但在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工程師bouttin申請了帶泡沫沖洗水裝置的現代意義的浮選柱專利,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浮選柱,其后在前蘇聯和中國迅速掀起了浮選柱研究和開發應用的熱潮。但在70年代并未得到推廣和應用,原因是早期研制的浮選柱均為內部氣泡發生器型,結構不合理,應用后經常發生結垢、堵塞(尤其用于堿性礦漿時)、脫落、破裂、充氣不均勻等現象,導致浮選柱不能正常運行。浮選工藝對于浮選柱的要求嚴格,早期研究應用的浮選柱均為高柱,工業上應用的浮選柱高度一般都在10m以上,入料、精礦和尾礦排放位置相隔太遠,給浮選柱的操作管理帶來許多不便。且設備發生故障時,卸料維修十分麻煩,此外為克服浮選柱中液體的水力壓差,使壓縮空氣通過底部氣泡發生器彌散時的壓力損耗亦大。因而,曾一度阻礙了浮選柱的推廣應用。
自80年代后,在一些新的設計思路指導下,涌現出多種新型高產的浮選柱,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美國戴斯特(deister)公司生產的ffotaire浮選柱、英國利茲大學研制的利茲浮選柱、美國的vpi微泡浮選柱、美國密西根(michi-gan)技術大學研制的m刊型充填介質浮選柱(packedflotationcol~)、原蘇聯研制的n系列浮選柱、美國猶他大學的米勒(miller)發明的旋流充氣式浮選柱等。盡管上述浮選柱在氣泡發生器、充氣性能和運行穩定性上均有了較大的進展,但在第二次熱潮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1987年澳大利亞詹姆森(g.jjameson)教授發明設計的詹姆森浮選柱,可以說該浮選柱是浮選柱研究40年來的分水嶺,它不僅柱體高度下降很大,僅為相同處理量同直徑傳統浮選柱的1/4,而且在結構、給礦方式和分選機理上有了全新的突破, 了因柱高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現在,人們對浮選柱的設計安裝、操作和控制日趨成熟,也使浮選柱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國際上有許多從事浮選柱設計、安裝和調試的大公司。如加拿大柱浮選公司,cominc。工程服務有限公司,美國deister選礦設備有限公司等。普遍認為,美國近年推出的以浮選柱為中心,配有多種檢測、控制裝置的浮選系統代表了浮選設備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