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伴生金銀礦結構組成復雜,為了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紅星機器對其工藝礦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分析,以期選擇最合理的選礦工藝流程。
礦石含金比較低,其品位為0.28g/t,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少量為銀金礦和碲金銀礦,另有極少量金銀礦。
1、自然金
自然金是礦石中最為主要的金礦物,多呈大小不等的粒狀、片狀產出,少量呈渾圓粒狀。在65%的分級重淘樣中發現,部分自然金以單體形式存在;另有一部分自然金以包裹體的形式存在,這部分包體金主要被包裹在黃鐵礦中,少量分布在黃鐵礦裂隙中。自然金的嵌布粒度一般分布在0.001mm-0.020mm之間。自然金的掃描電鏡能譜分析數據示,自然金平均含金96.90%,平均含銀2.30%。
2、碲金銀礦
碲金銀礦是礦石中的金礦物之一,主要以包裹體形式分布在黃鐵礦中,少量分布在黃鐵礦裂隙中,粒度比較細,一般分布在0.001mm-0.007mm之間。
3、銀金礦
銀金礦也是礦石中的金礦物之一。礦石中的銀金礦一般被包裹在黃銅礦中。
4、金銀礦
金銀礦也是礦石中的金礦物之一。礦石中的金銀礦一般被包裹在黃銅礦中;有時可見金銀礦分布在黃鐵礦裂隙中。金銀礦的嵌布粒度比較細,一般分布在0.002mm-0.01mm之間。
礦石含銀比較低,含量為13.29g/t。經鏡下觀察、mla測定以及掃描電鏡x-射線能譜分析,確定礦石中銀礦物主要為碲銀礦,其次為含銀黝銅礦和銀黝銅礦,另有少量輝銀礦、硒銀礦、硫銅銀礦、含銀硫鉍銅礦,此外自然金、碲金銀礦、金銀礦和銀金中也含少量銀。
1、碲銀礦
碲銀礦是礦石中主要的含銀礦物,多呈不規則粒狀分布。碲銀礦與硫鉍鉛礦、自然鉍、碲鉍礦、方鉛礦等鉛鉍礦物共生關系比較密切,常被包裹在其中;此外,碲銀礦與黃鐵礦的嵌布關系也很密切,大部分細粒碲銀礦都被包裹在黃鐵礦中;偶爾可見碲銀礦與黝銅礦、含銀硫鉍銅礦共生。碲銀礦的嵌布粒度一般為0.02mm-0.30mm。
2、黝銅礦
黝銅礦是礦石中的含銅礦物之一,也是含銀礦物之一。隨機對礦石中的黝銅礦進行x-射線能譜分析可知,礦石中的黝銅礦普遍含少量鋅、鐵,部分含銀。由于主要替代元素的不同,該礦石中的黝銅礦有鋅銻黝銅礦、銻黝銅礦、鋅砷黝銅礦和砷黝銅礦;按含銀量的高低又可劃分為含銀黝銅礦和銀黝銅礦。
黝銅礦常呈不規則粒狀及脈狀分布在脈石礦物中;黝銅礦與黃銅礦的共生關系也比較密切,常常被包裹在黃銅礦中,部分粗粒黝銅礦中甚至包裹有細粒黃銅礦;此外,黝銅礦與黃鐵礦、閃鋅礦的嵌布關系也較為密切,有的相互包含,有的呈細脈狀嵌布在閃鋅礦裂隙間或被包裹在其間,部分粗粒黝銅礦中常包裹有細碎黃鐵礦,這部分黝銅礦較難與黃鐵礦單體解離;有時可見黝銅礦與方鉛礦、硫鉍銅礦、針硫鉍鉛礦共生,有的包裹有硫鉍銅礦;偶爾可見黝銅礦包裹碲銀礦。黝銅礦的粒度范圍一般為0.02mm-0.10mm。
3、輝銀礦、硒銀礦
輝銀礦、硒銀礦主要呈不規則狀產出,以細粒為主。輝銀礦、硒銀礦與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的共生關系較為密切,常被包裹在其中,少量分布在黃鐵礦裂隙中;有的呈細粒浸染狀分布在脈石中;偶爾可見輝銀礦與自然鉍共生。輝銀礦、硒銀礦的嵌布粒度很細,主要分布在0.01mm以下。
4、硫銅銀礦
礦石中硫銅銀礦的含量很低,一般被包裹在黃鐵礦顆粒中,有的分布在黃鐵礦裂隙中,少量被包裹在黃銅礦中,嵌布粒度一般為0.001mm-0.01mm。
根據顯微鏡鑒定、mla以及掃描電鏡分析結果,礦石中的金以獨立礦物形式存在,金的獨立礦物主要為自然金,少量為銀金礦和碲金銀礦,另有極少量金銀礦。
礦石中的銀以獨立礦物形式存在,銀的獨立礦物主要為碲銀礦,其次為含銀黝銅礦和極少量銀黝銅礦,另有少量輝銀礦、硒銀礦、硫銅銀礦、含銀硫鉍銅礦,此外自然金、碲金銀礦、金銀礦和銀金中也含少量銀。
1、金礦物的嵌布粒度
運用mla對磨礦細度為65%-0.074mm產品中的金礦物進行粒度測定,測定結果看出,金礦物的嵌布粒度較細,主要分布在20μm以下。
2、碲銀礦、含銀黝銅礦的嵌布粒度
碲銀礦和含銀黝銅礦是礦石中主要的含銀礦物,運用mla對磨礦細度為65%-0.074mm產品中的含銀礦物進行粒度測定,其粒度分布特性看出,碲銀礦的粒度主要分布在0.043mm以下,含銀黝銅礦一般分布在0.074mm-0.043mm之間。
通過以上工藝礦物學研究結果可知,當磨礦細度為65%-74μm時,黃銅礦的單體解離度64.10%,11.84%與硫化物連生,24.06%與脈石連生;黃鐵礦的單體解離度82.68%,3.12%與硫化物連生,14.20%與脈石連生。因此,對礦物進行中礦再磨是必要的。
如果您想了解關于該金銀礦的具體選礦工藝流程,請撥打免費咨詢熱線:,進行詳細了解!紅星歡迎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