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選擇性較高的礦石解離和分選方法是改進鐵礦石,特別是磁鐵礦工藝流程的基礎。
改善礦石解離的最主要方法是隨著物料被解離而將其從過程中分出,并以此使連生體在被磨物料中得到 富集。水力旋流器溢流的連生體比沉砂的連生體易磨,因為后者在前面磨礦段中未被解離。因此,從有效利用裝球量的觀點看,為了連生體更充分的解離,將全部物料給人磨礦機是十分正確的。現有磨礦流程規定在每段磨礦前進行分級,結果使連生體實際上不經過所有磨礦段(一段磨礦除外)就進入下一段選別,而被分離到精礦中,大大降低了精礦質量,從而也證實了上述論點。
隨著磨礦粒度降低,在分級溢流和沉砂中未解離物料的含量差別減少;而當磨礦粒度為0.05-0毫米時,其差別則很小。因為磨礦機按解離產品計的生產能力決定于其中的連生體含最,目前所應用的磨礦流程,特別是后面一些磨礦段需要認真改進。
本書作者與蘇聯黑色冶金選礦研究設計院的同事就流程的后面磨礦段中應用部分分級和不應用分級的問題共同進行了一些工作。在合格產品部分循環的無分級的流程中,物料選別時間大大延長,從而提高精礦鐵品位。在這些流程中選別時間的延長是由于物料循環量增大所致。對粗粒嵌布和極細粒嵌布的磁鐵石英巖進行了無分級選礦流程的工業試臉。
無分級選礦流程是磁鐵石英巖選礦工藝的 方案,其中各段作業的傳統順序(磨礦一分級一磁選)被比較簡單組合所代替:磨獷一磁選,而分級設備的沉砂循環變為合格產品循環。取消水力分級大大地簡化了選獷流程和減少了選礦廠泵送設施。但是應當指出,無分級疏程不能充分 選擇性磨擴問題,而只能部分地減少顆粒按等降原理分級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