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選工藝中,產生的氣泡有很強的疏水性,當其與疏水顆粒粘附時,能夠釋放可觀的疏水作用能,直至水化膜破滅,形成固氣相界面。顆粒與氣泡的附著過程是已 接觸的礦粒與氣泡之間水化膜變薄(臨界水化膜厚度與顆粒疏水程度有關)、破裂及水排出的復雜過程。
早在1932年,frumki就注意到浮選機氣泡礦粒表面液膜薄化過程。derjaguin首先提出劈離壓概念,認為殘存液膜不妨礙浮選,scheludko首先提出三相周邊的概念;schulze系統地總結了三相周邊變化的三個步驟。
顆粒在氣泡表面附著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是使接觸時間要大于感應時間。國外 認為慣性碰撞接觸時間與rp3氣顆粒半徑)成正比;并且計算了非慣性碰撞接觸時間,與氣泡直徑、顆粒半徑、雷諾數、氣泡浮升速度及氣泡、顆粒相對位置等關系有關。氣泡顆粒之間接觸時間還有多種不同方法模型化,如滑移時間理論和振動扭曲分析。所謂感應時間就是顆粒與氣泡間水化膜變薄、破裂所需要的時間,與顆粒表面疏水性、顆粒及氣泡大小、溫度等有關。附著概率隨顆粒粒度減少而逐漸增大,這是微細粒容易夾雜,使浮選選擇性變差的原因。但有研究認為這只是對顆粒表面光滑時才適用,對粗糙表面,規律正好相反。
從表面附著觀點出發,國內 認為提高浮選效率應該適當延長待浮顆粒的停留時間,把握浮選柱泡沫層的液位控制。增加氣泡數量,并使其大小合適。增強待浮顆粒的表面疏水性在浮選過程中很重要。礦粒與氣泡附著是礦粒與氣泡之間的水化膜變薄、破裂和排出的過程,因而附著的必要條件是接觸時間要大于感應時間即水化膜變薄、破裂和排出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