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轉窯是指旋轉煅燒窯(俗稱旋窯),屬于建材設備類。回轉窯按處理物料不同可分為水 泥窯、冶金化工窯和石灰窯。 回轉窯按處理物料不同可分為水泥窯、冶金化工窯和石灰窯。水泥窯主要用于煅燒水泥熟料,分干法生產水泥窯和濕法生產水泥窯兩大類。冶金化工窯則主要用于冶金行業鋼鐵廠貧鐵礦磁化焙燒;鉻、鎳鐵礦氧化焙燒;耐火材料廠焙燒高鋁釩土礦和鋁廠焙燒熟料、氫氧化鋁;化工廠焙燒鉻礦砂和鉻礦粉等類礦物。石灰窯(即活性石灰窯)用于焙燒鋼鐵廠、鐵合金廠用的活性石灰和輕燒白云石。
回轉窯由筒體、傳動裝置,托、擋輪支承裝置,窯頭、窯尾密封,窯頭罩及燃燒裝置等部分組成。
窯筒體是受熱的回轉部件,采用優質鎮靜鋼板卷焊制成,筒體通過輪帶支承在2~7擋滑動軸承的支承裝置上,并在其中一擋或幾擋支承裝置上設有機械或液壓擋輪,以控制筒體的軸向竄動;傳動裝置通過設在筒體中部的齒圈使筒體按要求的轉速回轉;由于安裝和維修的需要,較大的窯設有使筒體以很低轉速回轉的輔助傳動裝置;為防止冷空氣進入和煙氣粉塵溢出筒體,在筒體的進料端(尾部)和出料端(頭部)設有可靠的窯尾和窯頭密封裝置
發現漏油時,應立即采取措施止漏。若油漏到基礎上應及時處理。回轉窯經過長期停轉后,若窯再啟動,不宜直接使用主傳動。而應先用輔助傳動轉窯1~2圈,然后再用主傳動轉窯。這時必須注意托輪軸承應預先澆油潤滑。經常 托輪軸承循環水系統。 水流指示器是否有水循環流動。停窯時間較長或冰凍時節停窯時,應將各處冷卻水全都放凈,以免冰凍造成脹裂。為從球面瓦內放水,應將出水管處的截止閥迅速地將進水口處的三通閥旋轉90℃,使之接通大氣,同時打開截止閥,冷卻水基于虹吸管的原理將自然流出。如仍流不干凈,則可從三通閥通大氣的孔處,用壓縮空氣將殘水吹凈。
1、濕法回轉窯
用于濕法生產中的水泥窯稱濕法窯,濕法生產是將生料制成含水為32%~40%的料漿。由于制備成具有流動性的泥漿,所以各原料之間混合好,生料成分均勻,使燒成的熟料質量高,這是濕法生產的主要優點。
2、干法回轉窯
干法回轉窯與濕法回轉窯相比優缺點正好相反。干法將生料制成生料干粉,水分一般小于1%,因此它比濕法減少了蒸發水分所需的熱量。中空式窯由于廢氣溫度高,所以熱耗不低。干法生產將生料制成干粉,其流動性比泥漿差。所以原料混合不好,成分不均勻。
它的技術性能和運轉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產品的質量、產量和成本。“只要大窯轉,就有千千 ”這句民謠就是對生產中回轉窯重要程度的生動描述。在回轉窯的應用領域,水泥工業中的數量最多。水泥的整個生產工藝概括為“兩磨一燒”,其中“一燒”就是把經過粉磨配制好的生料,在回轉窯的高溫作用下燒成為熟料的工藝過程。因此,回轉窯是水泥生產中的主機,俗稱水泥工廠的“心臟”。建材行業中,回轉窯除鍛燒水泥熟料外,還用來鍛燒粘土、石灰石和進行礦渣烘干等;耐火材料生產中,采用回轉窯鍛燒原料,使其尺寸穩定、強度增加,再加工成型。有色和黑色冶金中,鐵、鋁、銅、鋅、錫、鎳、鎢、鉻、銼等金屬以回轉窯為冶煉設備,對礦石、精礦、中間物等進行燒結、焙燒。如:鋁生產中用它將氫氧化鋁焙燒成氧化鋁;煉鐵中用它生產供高爐煉鐵的球團礦;國外的“sl/rn法”、“krupp法”用它對鐵礦石進行直接還原;氯化揮發焙燒法采用它提取錫和鉛等。選礦過程中,用回轉窯對貧鐵礦進行磁化焙燒,使礦石原來的弱磁性改變為強磁性,以利于磁選。化學工業中,用回轉窯生產蘇打,鍛燒磷肥、硫化鋇等。上世紀60年代,美國lapple等發明了用回轉窯生產磷酸的新工藝。該法具有能耗低、用電少、不用硫酸和可利用中低品位磷礦的優點,很快得到推廣。
此外,在環保方面,世界上發達國家利用水泥窯焚燒危險廢物、垃圾已有20余年的歷史,這不僅使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而且將廢物作為燃料利用,節省煤粉,做到廢物的資源化。
工作人員在巡檢時必須穿戴好勞動用品,認真細心,以免被高溫燒傷。在 時與中控聯系,并將機房的鑰匙放置于非備妥的位置,在進入回轉窯內部檢測時應該停電處理,先將窯主電機下電,搭跳板后再進入窯內 ,進入窯內后看窯皮是否有松動的情況,打窯皮時工作人員應該站在無窯處,需要轉窯時應確保窯內無人。
水泥窯目前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窯筒體臥置(略帶斜度),并能作回轉運動的稱為回轉窯(也稱旋窯);另一類窯筒體是立置不轉動的稱為立窯。水泥工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生產方法和不同類型的回轉窯,按生料制備的方法可分為干法生產和濕法生產,與生產方法相適應的回轉窯分為干法回轉窯和濕發回轉窯兩類。由于窯內窯尾熱交換裝置不同,又可分為不同類型的窯。
我國目前使用的立窯有兩種類型:普通立窯和機械立窯。普通立窯是人工加料和人工卸料或機械加料,人工卸料;機械立窯是機械加料和機械卸料。機械立窯是連續操作的,它的產、質量及勞動生產率都比普通立窯高。 根據建材技術政策要求,小型水泥廠應用機械化立窯,逐步取代普通立窯。
世界上最長的回轉窯已達232 m,筒體 直徑已達?7.5 m,其重量達數百噸甚至千余噸。在1964年的美國鄧迪克拉克斯維爾建造成功。